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只一个晚上,郑卫民就发现了更为严峻的问题。
村里是真的穷,一到天黑就没了动静,许多村民点不起灯,整个村里只有村委会那边才有点光亮;至于电,那就更不可能有了。
躺在炕上,郑卫民觉得这里的西北风可比北京城要冷多了,木门板被刮得哗哗响。
陈东来一躺在炕上话匣子就打开了。
“卫民,家里是做什么的啊?”
“卫民,将来有什么打算没?”
“卫民,看上咱们知青点的哪个女知青了?”
“卫民,你猜明年咱们徐家村能造出来几个娃?”
范成功受不了了:“我说东来啊,你就不能省省力气?多睡一会儿,不容易饿!熬到大半夜,又该叫饿了!”
陈东来说道:“我睡不着啊!要不我给你们唱一段《沙家浜》吧。”
“哎哟!东来,你可打住吧!你那破锣嗓子,别把村里的老母猪给引过来了!”范成功挖苦道。
陈东来哈哈一笑:“来了那就别走了!咱们不说吃点肉,起码也得弄点油下来!”
郑卫民也乐了:“咱们有那么缺油水么?”
陈东来说道:“非常缺!明儿早饭你就能见识到了。”
范成功说道:“卫民,你别搭理他,越搭理他,他就越来劲!你不知道吧,他惦记着你们的口粮可不是一天两天了。”
陈东来不满地说道:“哥们也不小气啊!咱们啊,这就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!”
隔壁的女知青窑洞也在夜谈,相比较男知青的没心没肺,这几个女知青对未来就比较惦念了。
“云芳,你打算在这里留多久?”
“你们呢?”王云芳没有先回答,而是问了其他两个人。
柳娟先开口了:“每年都会有招工……我的年限马上就满足了,明年招工我就要去报名。”
周玉秀也说道:“我的年限也够了,云芳,你要想好了,要是我和柳娟都走了,这边可就你一个女知青了。”
“那范成功和陈东来也会走么?”
周玉秀和柳娟都没说话,答案是非常明显的。
“我可能会多留几年吧……估计是最后一个离开的。”王云芳说了这么一句话,其他两个人就都明白了,跟她们一个窑洞的王云芳还是个有理想的青年。
第二天一早,郑卫民刚要起床,就被范成功给叫住了。
“不要起来!等周玉秀喊人的时候再起来。”
“为啥?”
陈东来没好气地说道:“省粮食!”他翻了个身,回笼觉还是很舒服的。
日上三竿,周玉秀喊人了,几个男知青才磨磨蹭蹭地出来。
棒子面粥加腌咸菜,很简单粗糙。
喝了一碗之后,几个人便聚在一起晒太阳。
冬天没有什么农活,用陈东来的话说,那就是郑卫民和王云芳赶上了好时候,等到来年开春化冻才能下地干活。
“到时候你们可要好好出把子力气了!”陈东来满是恶趣味地说道。
郑卫民活动了一下,对王云芳道:“你的信呢?我去公社给寄出去吧。”
范成功赶忙说道:“别忙!”
“咋了?”王云芳有些不解。
范成功解释道:“我们几个可都是黄原本地人,就你俩是外来户!过年的时候我们都要回家的,你们俩肯定要留在村里过。信里面再加点内容,找家里要点钱粮什么的,过个好年先。”
王云芳把信交给了郑卫民:“我就先这样吧,能给我们俩留点面包顿包饺子就行了。”
郑卫民也说道:“好钢用在刀刃上;等到真正困难的时候再找家里要吧。”
打听好公社的方向,郑卫民便出发了。
黄土高原的路不是很好走,看着很近,但中间往往有道沟,需要绕行很远,郑卫民一路走一路看,他在努力观察这一代人的生活场景。
他想到了《血色浪漫》里面的钟跃民,哪怕是来陕北农村插队挨饿,人家也一样有着乐观的精神,就当是生活体验了。
再说了,还有两年多就能吃饱饭了,再加上改革的春风,郑卫民不信自己会一直在土里刨食儿。
看了一下双手,依旧很细嫩,这要是攥上锄头把儿,不得多来几个血泡?
郑卫民把两封信丢进邮筒,便回来了。
现在他可是一个真正的无产者,一分钱都要碾成末儿来花,可不能乱买东西。
但幻想还是有的,等到家里收到信,说不定会主动寄东西过来呢?
这场面他见过,当年在福利院的时候,就有小伙伴收到过家里寄来的东西——虽然很少,但也足够让别人羡慕了。
家,就是一个精神寄托,郑卫民这辈子终于有了个“家”,他一直想寄出去的“信”也有了收件地址。
写什么不重要,他回来的路上心情激荡,玉米面粥又怎么了?咱也有家人了!哼!只要有家人,老子顿顿玉米面粥都行!
回村之后,郑卫民也加入了晒太阳的集体中。
“哟,卫民,怎么那么高兴呐?”陈东来爱说话,一张嘴就把郑卫民脸上的那点东西给抓出来了。
郑卫民笑道:“给家里报个平安。”他开始想念智能手机了,那里面可什么都有,联系起来非常方便,不像现在,车马很慢,信件也很慢。
王云芳也笑了,但又想起来了过年的事情,好像没几天了。
提起这个事情王云芳就有些懊恼。
“你说北京的那群居委会老太太可真闲,没事净去动员别人来插队,连个年都不让在家里过了!”
王云芳一开这个话头,其他人都心有戚戚。
陈东来说道:“可不是嘛!不光是你们那边,我们黄原也一样,非要我们在年前来插队!这不,我好好的城镇户口也变成农村户口了,国库粮是再也吃不上了。”
提起这个,王云芳的神色也有些黯然:“我和卫民也都把户口迁来了……往后也是农村户口了。”
郑卫民对这个户口没有什么感觉,因为在他的记忆里,好像没有那么多区别;在某些地区,特别是长三角,珠三角,农村户口反而更加吃香。
但在黄原……好吧,应该是没有什么区别了。
周玉秀说道:“小年我们都在这边过,但过完之后我们都会回家了。”他们几个都是黄原人,回家过个年还是可以的。
郑卫民和王云芳相互看了一眼,他们也很是有些心动。
柳娟说道:“要不你们也回去过年?只是过年,又不是不回来了,没事的。在外面工作的干部放了假不也要回老家过年的么。”
王云芳有些犹豫迟疑:“我们这都是第一年出来,怕影响不好。”
“过个年而已……”几个知青都在边上说道。
郑卫民也有些心动,不过是过个年,没什么要紧的吧。
“再说吧……”俩人也不敢应承,但心却都飘走了,特别是郑卫民,他还没和家人一起过过年呢。
郑卫民和王云芳的信很快就到了北京。
郑刚收到信之后草草一看便放在了一边,有人过来好奇地瞟了一眼:“老郑,有信啊?”
“三儿寄来的!说是到了陕北,一切都好!”
郑刚对三儿子的这封信倒是挺满意,一切都好!
对面的刘副政委笑着说道:“老郑,不给三儿寄点东西过去啊?”
郑刚说道:“寄不去喽!”
“为啥?”
“送他去大西北的时候,我和他妈要给他钱,这小子就只要了五十,多了不行!说要不是人生地不熟,他就只要二十!”郑刚满脸的自得,他知道单位里有不少人的子女都在北京乡下插队,带的钱粮可都比郑卫民多,他就是要比一比,看谁的觉悟高!
果然,这话一出来,办公室的人就很感兴趣了:“你们三儿够可以的啊!怎么样老郑,孩子有觉悟不假,但你也别真的就把三儿放在陕北了,过两年赶紧给弄回来得了!”
说话的是张主任,他端着茶杯,笑眯眯的,一句话就把郑刚给逼住了。
弄回来?那不可能!你郑刚今儿就得表这个态!让你给自己戴高帽子!
郑刚心底冷笑一声,脸上却不显:“三儿不回来!那小子平时不吭气,但主意却很正!说要在大西北扎根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!”
“好!”张主任放下茶杯,带头鼓起了掌。